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ISSN 1672-5727
CN 12-1358/G4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首页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English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与“文化”维度
 

唐林伟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生产效率的提升、新商业模式的涌现和行业的重构对生产方式、劳动力市场、教育体系及社会结构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人工智能最终改变的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与思维方式,可以说,这是一场变革。

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是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从全球范围看,“绿化”和数字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而打造绿色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只有与先进数字技术融合,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

一般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教育“数码化”,即将教育的模拟信息(如照片、音频等)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数字格式(如PDF、MP3等),这是技术层面的变化。二是教育“数字化”,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业务流程、运营模式等进行重塑和改造。三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这涉及教育组织方方面面,不仅是技术变革和流程的再造,更是文化和组织结构的变革。概言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技术应用—流程再造—文化变革”的过程。

职业教育数字技术整体上经历了从计算机辅助到互联网在线,再到人工智能赋能及人机共生系统的过程。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智化”是当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技术要求,但这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教的“手段”和“内容”都关涉“技术”本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固然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软硬件,但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而言“既是鱼儿,又是水”,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当“大模型”经过“精调”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垂直领域时,必须构建“人工智能+”的课程内容,把企业的数字技术充分、及时地融入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服务的、具有高水平适应性的技术技能人才。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体现在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模式中。一方面,技术发展对文化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为促进技术健康发展,需要培育积极的观念以推动技术的进步。在技术时代,人们往往更关注事物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工业革命的两百年间,人们形成对效率和标准的崇拜,现代学校的班级授课制便是这一崇拜的直接产物。但随着人工智能软件和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在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柔性生产取代批量生产成为主流生产模式的背景下,在“最有知识”的机器面前,客观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已经不是人类的优势,个人的情感与伦理价值、问题解决能力、个性才是人类的优势,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阶思维能力应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对学生而言,“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随着职业变迁的加剧,能够掌握生产力软件,具备较强数字能力和迁移能力才是就业的“王道”。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该从工业革命时代“批量生产”的“标准”文化走向后工业时代彰显人文特征的“创新”文化。

因此,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培育职业教育创新文化以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学校职业教育在精准化、差异化教学方面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围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构建“师—生—机”三元交互教学模式,以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当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唐林伟,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闭窗口
在线投稿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前目录

职业教育研究(1982年创刊)   主编:刘欣
主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主办: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编辑:《职业教育研究》编辑部 开本:大16开 页数:96页
邮发代号:6-135 国内定价:15.00元/期 广告经营许可号:津工商广字第1201124000013号 津ICP备10006491号
电话:022-88181519   E-mail:
zhyjyyj@263.netzyjyyj@tute.edu.cn  QQ:9600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