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祥
2023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23次会议上发出邀请:中方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这距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近十年;距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恰近五年。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一国际合作新平台、共同发展新动力的倡议,惠及了如此众多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倍感自豪。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首次面向一个合作国埃及提出设立鲁班工坊项目。2020年11月,埃及鲁班工坊正式揭牌运营,首开“一国两坊”先河。这既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举措。埃及鲁班工坊受到了当地学校师生的喜爱,惠及了当地青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我们倍感自豪。
2022年8月,教育部面向全球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提出:擦亮“鲁班工坊”中国名片……坚持“鲁班工坊”品牌核心要义……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视野国际化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应用,给更多境外合作伙伴带去先进的教学模式、优质的教学装备。这其中突显了天津职业教育贡献:鲁班工坊品牌要义、EPIP教学模式、优质教学装备。
2021年4月,我由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调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在我20年的职教生涯中,工作协同最多的是吕景泉教授;特别是2007至2014年,交流教学改革、技能大赛、教材建设的工作思考和探索实践,共同优化培养方案,共同组织赛项申报与教材资源开发,共同创立“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共同探索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2022年初,当我反复研读、悉心揣摩《鲁班工坊(LUBAN WORKSHOP)解析》和《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解析》两本“解析”著作时,熟悉的理念、思想及创新精神令我倍感自豪。
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要坚守“质量为先”,最重要的体现是在教学装备上,既要“好用”,也要“适用”,更要“耐用”。鲁班工坊的项目建设是“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其中的“小”,体现在不是要新建一所学校,而是要开好几个专业;“快”,体现在建设资金使用的“高性价比”,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施综合实训教学,而非单一课程教学;“惠”,体现在服务于当地产业和社会生活领域,而非因地域性和技术性限制不能通用、尚不完备的领域。
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要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体现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是能“走出去”,并能“走进去”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果把教学装备看作是鲁班工坊的“形”,那鲁班工坊必须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中国本土化、视野国际化的EPIP教学模式。“魂”是解决教育理念、办学策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施的“真”内涵与“实”统领,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抓手与“实”招法。鲁班工坊还有“依凭”教学模式运用、“激活”教学装备应用的“筋”和“络”。打造一支能高质量实施鲁班工坊项目教学与培训的本土化师资队伍,就是强“筋骨”;形成一批高水平鲁班工坊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的配套教学资源,就是拓“脉络”。
2023年7月,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获得特等奖。
(于海祥 博士,教授,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