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因素和力量,其中,产教融合对于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产教融合以科学、技术和人才为核心要素,突出教育、科研、产业三元组织对创新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动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系统,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又涵盖科学技术、生产系统、组织文化等非实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而非实体性要素会通过渗透、负载等方式融入到实体性要素中,在生产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调整、配置、链接的作用。不难看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性要素,而实体性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是非实体性要素渗透、负载的结果,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则是两种要素在新质生产力系统中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一项跨界性活动,能精准而直接地推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承担着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具体而言,需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结构来设计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
在实体性要素中,作为关键要素的劳动者需要通过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本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中与企业技术专家结成师徒对子、互助搭档,面向产业开展诸如解决技术难题、推进技术革新等真实的、持续的实践锻炼。通过实践锻炼,教师既要将实践锻炼中获得的产业新知识、行业新技术、企业新工艺融入到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中,又要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为新质劳动者掌握新知识、理解新技术、认识新工艺奠定基础,还要将数智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新质劳动资料作为资源融入到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习实训项目中,为新质劳动者认识、运用依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质劳动资料搭建平台,更要在实习实训中引导新质劳动者以学徒的身份认知、理解新质劳动对象,鼓励支持他们尝试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操作、设计甚至革新劳动对象,以此来培养具有高科技素养、强烈创新意识和熟练实践技能的新质劳动者。
非实体性要素需要通过渗透、负载等方式融入到实体性要素中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引企入校”,将行业企业的科学技术、生产系统、组织文化等非实体性要素融入到课程教学、校园文化中,缩小学习场域与工作场域之间的距离,为新质劳动者运用新质劳动资料设计、制造、创新新质劳动对象创造条件。这既需要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中,培养新质劳动者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求是创新的道德品质,又需要将组织文化融入到校园物质设施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中,涵养新质劳动者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职业态度,还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规范为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和实习实训评价标准,引导新质劳动者无限接近岗位的基本需要,更需要兼职教师现身说法、以身示教,将企业的行为方式等熔铸在宿舍文化、班风班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中,铸造新质劳动者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职业心理。
(韩雪军,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