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波
前不久,在北京亦庄举行了一场半程马拉松。这不仅是一场传统的跑步赛事,更是全球首次“人机共跑”的半马盛会。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运动员在各自赛道上共同挑战21.097 5公里的距离,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人员的陪伴下能够完成比赛,无论在运动史还是在科技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一事件甚至可以视为当今时代最为具象化的表征,因为当前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人机并跑”乃至“人机协同”的全新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创新催生出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神州大地上的普遍共识。对此,有人为之欢呼,有人为之惊叹,也有人因自己仍身处传统产业格局之中而隐隐忧心,像极了亦庄半马比赛围观者对人形机器人进化成就既爱又忧的复杂心态。具体到为产业发展培育岗位人才和提供技术技能服务的职业教育领域,有人看到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更为迫切的需求,有人却担忧“智能机器取代人工”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无业可就。事实上,新质生产力与现代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双向赋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育就是人类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发展,继而实现社会改造目标的基本路径。
因此,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改变了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水平的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随之变革才能适应未来产业的需要,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既将为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升级提供巨大支撑,更将颠覆性地改变教育的形态范式。变革挑战带来的势能将转化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更加依赖于职业教育培养具备人机协同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淘汰一些旧岗位,也会创造更多新岗位。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技术技能人才,但会淘汰不懂人工智能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好比人形机器人跑半马,并不会取代人类跑半马,而会创造出对大量既懂算法又懂半马的技术技能人员的需求。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不仅适应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需求的新员工需要大力培养,已身处传统产业中的员工也需要升级改造自身技能以适应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也就是说,不仅职前阶段需要技能学习,职后阶段也需要技能更新或技能重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需求不是更少更无关紧要了,而是更多更加迫切了。
展望未来,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与产业发展有着密切伴生关系的职业教育需要把“通过新质生产力而教”和“为了新质生产力而教”辩证统一起来,在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培训上,在育人目标升级迭代和教育教学手段变革更新上,在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课程教材的开发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上,都要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唯此才能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而如何在以上方面形成突破,则需要广大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引领支撑,以为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持久地在高质量发展的马拉松赛道上跑出应有的加速度贡献力量。
(王新波,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