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英
每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在技能市场上都表现为既有技能供给与当前及未来技能需求的激烈碰撞。因此,在人类社会进入技术创新频发的时代,当科技创新担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共识,任何一个经济体,无论制度、体制如何,都要高度重视劳动力技能形成。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于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目标。那么,着手落地建设具有覆盖全民、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特征的技能型社会,需要前置性地理清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技能型社会的功能是促进技能供需匹配,这高度依赖覆盖技能形成与使用全链条的制度生态建设。从全社会技能形成的结果看,技能型社会要建立具有自动实现技能供需匹配的制度生态,将完善制度体系作为新技能的自动供给稳定器。我国在技能供给环节(学校教育、培训)已形成稳定的制度,但要实现动态技能供需匹配,技能供给必须有的放矢。一方面,在技能供给前端需建立技能预测制度,依据技能预测结果动态调整技能供给,实现技能供需动态匹配。另一方面,技能供给后端是技能使用,达成技能良性使用是促进劳动力践行终身技能形成、为获得美好生活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源动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面向常规劳动力的技能使用制度,更要面向弱势群体建立技能保护制度,携手他们走进未来技能。可见,能够促进技能供需动态匹配的技能型社会制度生态至少要包括技能预测制度、技能形成制度、技能使用制度和技能保护制度。
其二,高质量就业的本质是技能供需匹配,建设技能型社会急需技能形成微观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从宏观看,学术语境下的高质量就业通常指向就业环境、社会保险参保率、行业平均工资等评测指标,高度依赖于前述技能型社会的制度生态建设,当前亟待推进能够将技能型社会与高质量就业相结合的微观视角研究。2017年,英国上议院从个体全面发展的视角提出,技能型社会中的卓越教育要同时满足技能和完整人的发展需求。因此,探讨技能型社会促进高质量就业,就不单纯是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探讨如何实现短期技能匹配的初次就业问题,而更应该是一个能够兼顾岗位短期技能需求与全周期技能形成的全教育体系问题。鉴于大学生就业难题迫在眉睫,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技能供给亟待关注以下问题:如何识别技能需求的演变趋势?如何勾勒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结构?产教融合项目是否只响应实时技能需求?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才能赋能毕业生在全生命周期中习得、适应新技能以实现动态就业迭代?上述技能需求如何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综上,从2021年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至今已近四年, “技能中国行动”(2021年6月)、《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24年10月)、“技能照亮前程”(2025年3月)等政策是对建设技能型社会制度生态的及时响应,而技能形成的研究与实践也应从制度的宏观视角转向教育的微观视角,让技能型社会、技能供需匹配、高质量就业等落脚于终身技能形成与人的全面发展。
(张学英,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