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ISSN 1672-5727
CN 12-1358/G4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首页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English
技术哲学、工业技术文化、劳动文化的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底层逻辑
 

徐宏伟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技术迭代加速、产业形态重构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课程体系或培养模式的表层调整,而需回归教育的本质追问:技术是什么?工业生产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劳动的价值如何在教育中传承?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技术哲学、工业技术文化与劳动文化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底层逻辑。

技术哲学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为何而教”的价值锚点。技术并非中立的工具集合,而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外显思维方式。从手工业时代的“技艺即智慧”(如中国古代工匠对“道器合一”的追求),到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理性对效率的极致优化”,再到数字时代“人机协同的伦理重构”,技术的演进始终伴随着人类对自身与技术关系的反思。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学习者理解技术的本质——不仅是操作规程的集合,更是包含科学原理、社会需求与人文价值的复杂系统。例如,学生不仅要掌握机床操作技能,更要理解机械传动背后的力学原理、工艺设计中的系统思维,以及技术方案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这种对技术哲学的渗透,本质上是在培养“有思想的实践者”,而非“被动的技术执行者”。

工业技术文化为职业教育奠定了“教什么”的内容基础。工业技术文化是工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知识体系的集合,它隐藏在每一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里、每一台设备的操作手册中、每一次技术攻关的团队协作间。工业技术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师带徒”的经验传递、企业真实项目的参与等具体形式得以传承。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若脱离具体的工业技术文化语境,便会沦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例如,智能制造专业的教学若仅聚焦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操作,而忽视对传统机械加工工艺演进逻辑的理解,学生便难以真正把握技术迭代的脉络;若不能理解车间里“一次做对”的质量文化,便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工业需求的职业素养。

劳动文化则是贯穿技术与教育的精神主线,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劳动是人类确证自我价值、连接社会需求的基本方式,而职业教育是劳动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载体。从“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基本观点,到新时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引领,劳动文化的核心始终是尊重劳动过程、崇尚技术创新、肯定劳动者尊严。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将劳动从抽象的道德倡导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体验——学生在钳工台上感受金属加工的精度要求,在焊接车间体会工艺衔接的协作逻辑,在数字化车间理解智能工具对劳动形态的重塑。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是技能的习得过程,更是劳动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仍存在“重技能轻劳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若不能通过真实的劳动场景(如企业跟岗实习、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创造的价值,便难以培养出真正认同劳动、扎根产业的技能人才。

技术哲学、工业技术文化与劳动文化三者的耦合,本质上是为职业教育构建“价值-内容-精神”的三维支撑体系:技术哲学提供方向引领,以确保教育不偏离“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工业技术文化夯实实践基础,使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劳动文化滋养职业认同,让技能学习获得持久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的未来,不在脱离产业需求的“真空课堂”里,而在技术与人、工业与文化、劳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唯有把握这一底层逻辑,才能培养出既懂技术原理、又有文化底蕴、更尊重劳动价值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是其面向未来的生命力所在。

(徐宏伟,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体美劳教育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关闭窗口
在线投稿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前目录

职业教育研究(1982年创刊)   主编:李梦卿
主管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出版单位:《职业教育研究》编辑部  
电话:022-88181519     E-mail:
zhyjyyj@263.netzyjyyj@tute.edu.cn  QQ:960012016